“自贡灯会”与城市新民俗建构
发布时间:2017-03-21来源:作者:点击:“自贡灯会”与城市新民俗建构?xml:namespace>
梁 川
【摘 要】城市民俗是城市文化的结晶,城市民俗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自贡灯会” 是自贡地域文化和民俗艺术的代表,是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转型中成功 运作的典型案例,是塑造当代自贡城市文化形象的第一推手。在新形势下,只有立足城市文化 建设和对外文化输出,“自贡灯会”才能应对新的挑战。
【关键词】自贡灯会;城市民俗;城市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产业
当下,城市文化的地域差异正逐步消失,流行文化成为城市文化主导。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外乡人流入城市谋生定居,传统的原生态的民俗艺术随之变异。正确的利用已有民俗传统切入当代城市生活,让城市文化不断吐故纳新、去粗存精,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建构积极向上的城市新民俗,才能弥补伴随于城市化进程的文化同质化缺陷,使城市文化实现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民俗是一种正在生成和演绎的文化行为,是审美方式也是文化习惯。民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地域是民俗的环境载体,民俗文化传承必须依附于特定的地域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地处西南腹地的老工业城市——自贡,以灯为媒,将一种民间自发的节俗游艺活动打造为代表中华文 明历史积淀的特色文化产业,地方经济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和谐共荣,“自贡灯会”成为确证城市 文化的有力手段。
一、城市文化的地域性
城市是城市变迁和城市规划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结构性空间,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性载体。自然赋予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等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华民族现有的各类民俗多成形于农耕社会,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业人口迁移至城市定居,旧有生活方式消失,旧有民俗也逐渐失去了蕴藉其中的文化含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大多围绕着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展开,盲目追求欧美现代城市的外观躯壳,交通拥挤而人际冷漠。城市规划中缺乏人文关怀,漠视历史文脉的情况一再出现。天人合一自然社会和谐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已很难体现。农耕文明解体不可逆转,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地域风貌及伴生于此的民俗风尚随之消失。目前,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的城市建设已经受到广泛指责。合理借助已有山川景物,因地制宜融入到新的城市建设中,仍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而新的生活情境和生活方式一定将催生出新的民俗,城市的物质性空间成为滋养新民俗的既有存在。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艺术个性的城市文化,离不开天造地设的自然条件。在规划城市发展蓝图时,必须巧妙借用已有自然地貌,必须尽力保护好历史文脉,为城市今后扩容注入更多人文关怀。城市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载体,城市繁荣与文化传播紧密相关。文化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城市文化能够给生活其中的民众和外来人留下共同记忆,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城市独有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则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奠定自身长远繁荣的精神基础。“城市文化精神,通常是 由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存、社会习俗,以及对城市文 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人们的精神形态中显现出 来的。它渗融于城市的政治风尚、民风民俗、伦理 道德、艺术创制、建筑器物、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存等不同领域,集中体现于市民的价值观念及其文化品味。”有形的城市建设必须为正在展 开或可能展开的民俗活动预留足够空间。在考虑商业用地配置时,必须将居民的文化诉求容纳其 中。新时代的地标性建筑物必须适应城市已有环境,民居性建筑应该正确融会传统的风格造型样式,体现长久生活于此的民众的文化认同。营造 城市人文景观和公共艺术必须尊重历史,尊重当地民众的审美习惯,同时尽可能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感和时代特色的街区或建筑。赋予城市生命感,延续其独有文脉,因地制宜培育地域文化生态,才能有效杜绝城市化进程中建筑面貌的趋同性弊病。改革开放以来,自贡城市发展较好地利用了两山夹一河的自然风貌,新城规划基本独立于旧城之外,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大量盐业手工业 生产生活遗址作为城市景观,重点保护了一些精美典型的历史文化建筑,城市文脉有良好体现。
二、民俗文化的活态性
民俗是物质创造和文化积淀的双向互动。民俗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的行为模式,目的在于借助一定的仪轨道具和行动规范,为社会群体提供示范性参照,塑造个体文化心理,传承共有的文化体认。不同的民族构成,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不同政治、经济的历史地缘关系,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决定了民俗文化的差异性。过去,普通民众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需要依靠民俗活动聚集人气、交流信息、传递感情。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四世同堂聚族而居的个体生存空间基本不复存在,日趋单一的家庭构成导致以往维系民族心理共性的道德伦理认同逐渐削弱。电视和网络等新的文化消费媒介普及,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已是事实。但家国相依的文化基因使中国人至今还特别看重由血缘和故土所代表的自我体认,在传统的宗教信仰基本消解后,对故土先辈的热爱尊崇及由此演化出的伦理亲情和乡土情怀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一些典型民俗仍是维系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力纽带。2005年11月25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此事件极大地触痛了中国人的文化神经,加速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保护。城市民俗是现代城市在自身扩容过程中不断传承和整合已有民俗艺术形式,为凸显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文化创造,是生活在一座城市之中的民众集体的文化审美取向。传承已有的民俗艺术形式,塑造城市居民的文化认同,才让那些为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自然交流生化的种种艺术基因,能够鲜活地存留在现代人的生活情境之中;而整合民俗文化向心力,为城市居民心灵诉求提供显性或隐性的 文化空间,才能有的放矢地凝练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扩容,旧有公共空间划分必定出现不适应。仅出于经济利益考虑,鼠目寸光地改造甚至拆除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而造成城市历史文化被粗暴剪灭的恶性事件已不是个案,这是对文物无情的破坏、对文化愚昧的践踏,其结果是城市建筑景观趋同、地域特色泯灭,运化其中的民俗文化生态链被彻底扭断。另一方面,以西方艺术旨趣为风向标的流行文化因其强大的时尚动能,倚靠现代传媒推波助澜,在现代都市中迅速传播,使城市文化日渐单一,无法激变出新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基因。“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是改变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这种文化趋同、文化单一状况,维护城市多样性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途径。民俗文化本质上都是由一些具有特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与文化心理的社区群众集体创作的,因此它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就显得极其富 有地方色彩与生活气息,与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城市化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大量有形的民 俗文化资源成为无本之木,一些极具地域个性的民俗活动随之蜕变。如何构建良好的民俗行为活 动场景,将之纳入新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弘扬传统必须考虑周全。立足已有文化资源做好长远规划,因地制宜引导民俗风尚,巧妙利用民俗艺术活动引导民众行为,民俗艺术才能实现活态传承。“现实行为模式是民俗变革中的一个动能的因素,对此应给于充分注意。由于现实行为模 式有肯定型的也有否定型的,因而对它们加强调查研究,采取相应的对策,便能达到改革旧民俗 和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目的。”为高速扩张的城市注入全新文化理念,旧瓶装新酒,优化组合已 有民俗传统,凸显其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是实现 城市文化功能协调发展的要害所在。事实上,经过二十余年精心打造,灯会已经成为自贡城市民俗的核心内容。犹如“春节联欢晚会”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年夜饭一样,一年一度的灯会是自贡人民 不可或缺的艺术盛宴,自贡的新年由此平添浓浓喜庆。目前,“灯之城”是自贡的第一张城市文化名片,“自贡灯会”在中国众多民俗灯彩文化中拔 得头筹,获得“天下第一灯”美誉。在城市化进程中,塑造宜居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城市生活 使“城市文化”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许多历史积淀 深厚的城市后来居上。继续保持“天下第一灯”品牌,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还需灯会民俗领跑。
三、“自贡灯会”与城市新民俗建构
百年前基于救亡图存的时代抉择,传统文化沦为众矢之的,一些传承久远的民俗活动被视为封建糟粕受到批判,任其自生自灭,而今民富国强,对多样性、高品位文化生活的需求唤醒了沉睡在民族内心的自豪感。时过境迁,传统不可再现,当代人必须在当下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寻找精神皈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创新带动经济创新是中国跻身世界大国的必然选择。自贡灯会由此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平台上,我们应该抓住时机 重塑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这一国家形象的塑 造,同我们平衡地把握中国形象的现代性与本土性紧密相关,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无法认同世界文明进步,没有自身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就无从认同文明的本土主体。”作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代表产业,“自贡灯会”是国家旅游局批准的中国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旅游项目及全国两大民俗活动之一,是文化部确定的全国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站在了中国民俗民间文化对外交流的高端。下一步将中国灯文化提升为世界灯文化,在全球化的民俗民间文化格局中占据潮头,是“自贡灯会”前途所在。
绝大多数时候,文化演进取决于文化主体的自我选择。城市扩容,新兴的属于城市生活的文化模式必然将取代传统的属于农耕生活的文化模式,文化主体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既往的审美习惯,旧有的民俗文化传承链由此断裂,根植其中的艺术形式将失去文化生态土壤。对那种脱离了文化生态环境,濒临消亡而无法实现活态传承的民俗艺术形式必须及时抢救,放在博物馆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学术性保护,呵护好文化根脉。对那些仍有活力的民俗艺术,应努力保持其生存土壤,让它抽枝发芽、散叶开花。利用好已有民俗文化资源,自觉实践文以载道的艺术传统,有利于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力、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将灯会民俗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消费进行正确链接,有利于弘扬优秀人文传统,提升文化自信,推进中国传统文在世界维度中的现代化演绎。“在抽象的民族精神的高扬方面,我们曾经做过许许多多努力;而对具体的许多传统的表征加以批判和否定,简单地以移风易俗等方式将中国传统的具体生活形态 加以抛弃。”百年来,我们有不少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被弃之于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将之转化为某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与东邻的日本和韩国相比较,当代中国明显缺乏文化艺术原创力。
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社会一年一度的举国狂欢,它延续至今不断精进,主要取决于灯节与生俱来的文化包容力及涵盖其中的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将灯彩作为高附加值的民间艺术品进行推广,借助灯在夜晚照明的实用功能美化生活,复兴传统民俗是自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今后,弘扬灯会民俗还需要着力创新彩灯作品的艺术形态,重点关注民俗行为的文化整合作用。以灯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举措成形成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1987年自贡举办“第一届国际恐龙灯会经贸交易会”,实现了从自发的单纯娱乐性向娱乐经营性的华丽转身。为工业企业招商引资聚集人气,以灯会为载体打造出一个交流平台,吸引外来民众观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是自贡政府的初衷。经过此后几年努力,自贡灯会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城市文化名片,做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活力互 动双赢。与此同时,不少外地政府和有识之士看到了举办灯会的商业契机,邀请“自贡灯会”赴当地展出,“自贡灯会”由此走上外向型发展的文化产业之路。“自贡灯会从深植于民间土壤的彩灯文化进入到当地政府的视野,并在政府的打造下,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来举办自贡灯会,使自贡灯会逐渐地从 文化娱乐为主转变为文化经贸为主,再至转变为 新兴的文化产业,并产生了多重的社会效益。”自发性和娱乐性是民俗土壤中最具创新潜力的成分,鲜活的民俗艺术适应民众的文化需要不断衍生,具有强烈时代感。包容性和实用性则是民俗 艺术永葆青春的另一先决条件。在历史变迁中,民俗艺术因此不断变异、交融和互生,累积出丰厚的文化遗产。离开审美的实用性目的,离开为满足民众精神诉求而不断自我更新的创作动力,民间艺术品就会死亡,民俗文化只会剩下徒有其表的躯壳。而出于商业利益驱使,大量新民俗、非民俗甚至伪民俗的事物必定进入民众生活,引发民俗生态环境和自身结构变异。为确保自贡灯会长久兴盛,使自贡的文化生态演进超越地缘限制,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同时积极构建和渲染与灯文化有关的生活情境,将自贡这座中国民俗传统语境下的“灯之城”打造为全球文化的“灯之城”。
四、“自贡灯会”与自贡民俗文化生态保护
作为一种新的当代节俗文化形式,“自贡灯会”具有自己特殊的传承土壤。“灯会”概念及其 活动行为在自贡这座城市中的定型化发展已有三十年历史,已经成为当代自贡市民无法割舍的文化记忆。每一位自贡市民也自然地将“自贡灯会”作为自我生活于此而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的审美对象。从政府到灯展企业,从灯会从业者到普通市民,无不将灯会视为专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而持有良好的文化自信。为进一步建设好“自贡灯会”这个城市文化的精神栖息地,眼下最迫切的任务是利用好“自贡灯会”品牌优势,深入研究国内外文化市场需要,把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进行深度嫁接,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城市文化建设宏观角度出发,通过开展与彩灯有关的各种活动形成良好生活情境,进一步凸显灯彩的文化性和视觉审美感,对民众进行正确宣传和积极引导,使休闲娱乐和精神熏陶协调统一。在技艺传承的微观层面,需要有目的地营造彩灯艺术范围,通过民俗活动不遗余力地创设民众参与环境,使参与者在娱乐中感受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吸引民众参与彩灯技艺传承。“无论是由政治权利、商业资本侵入虚构的伪民俗、仿民俗,还是文化社会群自发重构的伪民俗、仿民俗或者新民俗,如果满足了民俗主体的心灵情感需要,产生文化认同感,那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灯会文化和彩灯制作并不为自贡独有,自贡灯会取得现今成就,城市民俗获得良性发展离不开政府适时助推。
就政府主导下的灯会运营模式,当下有三方面问题还需认真思考:第一,依托国家文化政策导向,面对国内外不同的民俗文化和差异性的观灯目的,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突出规模效应,拓展产业结构,不断巩固自贡灯会的文化产业地位。第二,立足现有优势,大力扶持龙头灯展企业,进一步整合全国范围内彩灯文化产业资源,注重与文化风尚的切合点和融入度,结合现代传媒拓展消费,建设彩灯主题性观光旅游目的地及产业园,规模化与特色性协调发展。第三,科学决策,尽快制定本行业技术规则,加强工艺创新,引领文化艺术时尚。注重文化原创性,着力推介彩灯新作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时尚创意设计,不断提高彩灯艺人的文化素质。
彰显自贡灯会文化魅力,继续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除需设立行业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外,增强彩灯设计原创性,提升从业者的原创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思维和艺术劳动重在原创,民俗民间艺术也不例外。在新技术条件下,民俗民间艺术作品的传播越来越迅速简便,复制性不断增强,模仿与抄袭随处可见。虽然,长盛不衰的艺术选题基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本身确实存在许多程式化内容,但大量低水平重复会使艺术作品千篇一律,失去动人的艺术气息和视觉感染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多样性的前提是独特性和唯一性。没有原创,艺术品将缺乏个性化的吸引力,本地龙头灯展企业的行业地位也无法树立;此外,大量低水平重复会导致彩灯从业者的艺术素质下降,制约自贡灯会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强化文化精品意识,必须注重原创,重点突出视觉艺术品的文化普适性和心理感化作用,使自贡彩灯能长久地站在民俗艺术发展前沿。另一方面,必须本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着重阐释和推介彩灯吉祥、喜庆和寄托美好期盼的文化意蕴,全方位吸引民众,完成对民俗艺术的现代化改造。依靠民俗活动整合休闲旅游,带动相关的领域和行业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社会效益,文化软实力也会得到提升。
彩灯制作本是劳动闲暇时的手工艺,民间的自发传承成就了心灵手巧的匠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出现固定从业人员,这些从业者常年以此为生,逐渐摆脱其他社会身份成为专职的彩灯艺人。彩灯艺人是技艺传承主体。然而彩灯是综合性民间艺术,制作彩灯是集体劳动,仅凭一人之力难以独立完成。通常情况下,一个灯展至少由十几件甚至几十件大型灯组构成,团队不同成员分工协作是顺利完成彩灯作品的前提条件,在此过程中也才形成了彩灯艺术的核心人才圈。现在,自贡灯会已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属于“民俗”大类。在此框架下,怎样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彩灯艺人的个体地位得到充分确认,进而保护原创性设计;怎样在自贡范 围内强化行业准入机制,统一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为彩灯企业和谐发展搭建恰当的经济平台,团结并引领行业发展,让“自贡灯会”保持长久生命力,还需政府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城市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是主要决策者和第一推动者,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出发角度主导着一个地域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政府主导是“自贡灯会”取得现有成就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需求的良性互动是“自贡灯会”的 助力杠杆,不断推陈出新,以鲜活的艺术形式唤起观众的文化体认则是“自贡灯会”青春永葆的关键所在。
结束语
当前,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民众多样性精神需求的第一选择。提振国家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自贡灯彩含古蕴今,是中国节日文化的代表,是民俗传统的高度凝聚,是对外文化输出的艺术精品。“自贡灯会”仍将在传承自贡地域文化,塑造城市形象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原载《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5期,文后注释略。
2017年3月31日
本文作者:梁川
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学硕士
自贡市彩灯行业商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