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8
荣县地区自唐以来寺庙甚多,仅县志有记载的寺庙就多达几十座。天灯会原本是道家的节日盛会,后来佛寺也跟随道家的习俗兴办了天灯会,随着寺庙增多,几乎所有寺庙都举办天灯会,佛教天灯会日盛,逐渐取代了道家的天灯会。
天灯会上有许多民俗活动。光绪《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寓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傩礼,鸣金执梃,以驱瘟疫,谓之师灯。”正月初七以后,各祠庙都要点天灯,还有敲锣执棒的傩戏、师灯表演。
民国本《荣县志》也记载了新年和中秋,即上元和中元灯会的盛况:“荣县新年灯火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合者,盖林立矣。而楼台为甲观,乡民通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材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染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七月十五,各乡馆举盂兰佛事,夜张花伞,其制不一。火之发也,瑰怪溢目。是皆承平游嬉,师灯为西凉胡舞,木缨絙索诸技,唐宋具详焉。”由这段记载可知,荣县新春灯会和中秋灯会自唐宋已来就已盛行。民国时期,新春伊始,城内有不少数层高的亭子都张灯结彩,每个亭子张挂数百个各式彩灯,从楼台上观赏,蔚为壮观,连外国人都高兴地认为,北京上海那些大都会都没有这样壮观。呵呵,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是荣县灯会国际化的源头呢?七月十五,各乡镇的盂兰胜会,入夜还要燃放奇异瑰怪的各式烟火,还有师灯、傩戏、杂耍等各种节目助兴。
天灯会是一项烧钱的盛会,要维持它的运转实属不易,各地祠庙主要采取募资购置田产收租的形式维持灯会庞大的支出。根据荣县复兴观音寺《天灯碑记》碑文,乾隆丁未年(1787),由会首邹某柱等出资购买李姓叔侄田产,采取置业收租的方式维持天灯会的运行,财务交由性元、性清二位寺僧管理。由于观音寺田产的收入比较雄厚,这里从初一晚上到十五晚上都一直点天灯,每天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节目,直到正月十六早上才放下灯杆,结束灯会。到现在,观音寺大殿前一块平地的地名还叫灯杆坝,说明那里曾是举办天灯会的地方,当初天灯会灯杆就立在那里。观音寺天灯会的一节顺口溜就描写了过去天灯会的盛况:
大年初一的晚上,庙前就要扯灯杆。
敲锣打鼓唱一段,又烧文书又烧香。
玉皇灯像星星样,很远看到就可观。
点到十五那晚上,十六早上倒灯杆。
男女老少齐称好,一年四季保平安。
初一十五庙子上,大小和尚忙得慌。
大殿中央焚香岸,和尚念经来烧香。
土地玄总鼓一响,万起本根铁钟咹。
念完以后要擂鼓,越擂越响越安康。
截至目前,荣县境内至少发现五处七块天灯碑记,均为清朝中晚期碑刻,以观音寺天灯碑记时间最早。其中,大才寨两块,分别为嘉庆二年(1797)、道光元年(1821);现存大佛寺碑林的东兴老灯碑记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杨泗崖两块,分别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光绪五年(1879),时间最晚。古佛寺《培修碑记》也提到天灯会,但该碑记刻于光绪二十七年(1875)。这些天灯碑反映的时代跨度达到100多年,说明荣县至少在乾隆至光绪年间盛行天灯会。
荣县的天灯会,随道教佛教的天灯会而兴起,逐渐演变为一种新春民俗活动。今天,享誉世界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与荣县悠久的天灯会一定有着不解的渊源。
摘自自贡日报2018年6月4日钟学惠
关注彩灯商会